English

两个少女

2000-08-03 来源:光明日报 ■张长 我有话说

随着学钢琴的孩子越来越多,贝多芬的通俗钢琴曲《致艾丽丝》或《献给艾丽丝》已经成了很多孩子的钢琴必修课。家长们会因自己的孩子在客人面前流畅地奏出一曲《致艾丽丝》而深感骄傲。音乐中这个可爱的德国少女也因之走入了千家万户。

可艾丽丝是谁?她长得什么样子?是否确有其人?肯定者说:有这个人。因为1867年发现贝多芬这曲钢琴小品的手稿时,上面明明写着:

“为艾丽丝而作。1810年4月27日。贝多芬”

否定者认为,不排除手稿上的字是后人加上去的。因为研究贝多芬的专家遍查有关资料,当时贝多芬周围就没有这个叫“艾丽丝”的少女,倒是有一个叫苔莱塞·玛尔法苔依的17岁的少女出现过,作品是否就献给她呢?

名字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作曲家用音乐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、栩栩如生的少女形象。

我第一次听这首钢琴曲到现在快40年了。是由我的妻子弹给我听的。当时她在西双版纳州文工团工作。难得公家有一台钢琴,“文革”前,贝多芬的作品尚未打成“封、资、修”,还可以弹。她打开琴谱,我看到标题:《献给艾丽丝》。这无疑是一个外国少女的名字。接下去,随着琴声,我心目中逐渐凸现出一个少女的形象。她既不是那个金发碧眼的德国少女,也不是坐在琴凳上朴实、内向的我当时的未婚妻,更不是那种大胆泼辣的姑娘。而是一个年纪还要小一点,还有点孩子气的女孩。

也许因为我经常下乡,更熟悉傣家姑娘,我第一次听这曲子时眼前出现的居然是我与之“三同”(即工作队员下乡后与贫下中农同吃、同住、同劳动)的生产队长的女儿。她叫伊香,16岁,天真烂漫而又单纯美丽,并且非常勤劳。插秧、割谷、汲水、喂猪……从农活到家务全会。她给我的印象是一个成天在竹楼上忽上忽下的匆忙身影。还有,就是她银铃般的笑声。她也有不顺心的时候,那时她会坐在晒台上发一会愣,但很快也就过去了,她又开始叽叽喳喳地说笑起来。一开始并在后来反复出现三次的那个主题,让我感到她的那种纯洁和天真。中间部份的快速旋律,则给我一种她提着裙子的一角,用细碎的步子从竹楼上跑下来的感觉。接着似乎看见她在想心事,有点不愉快,但当乐曲结尾再现开始时的乐句时,最终又看见这纯真、靓丽的小女孩那嫣然的笑容了。

贝多芬的艾丽丝是天真、单纯而又活泼的。这其实是很多可爱的女孩的共性。但就形象而言,恐怕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艾丽丝。不一定就是那个德国中产阶级的小姐。有人说,《致艾丽丝》是贝多芬的一幅音乐速写。我以为一旦用绘画来比拟,就“定格”了,就死了,不如音乐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。

倒是绘画,却常常让我想到音乐。比如英国18世纪著名妇女肖像画家罗姆尼(1734—1802)的《哈密尔顿小姐的祈祷》。一个美丽的少女双手合在胸前,一双虔诚的大眼睛仰视上方,它马上就使我想起波兰女钢琴家芭达奇芙斯卡(1838—1861)的《少女的祈祷》。这位很有才华却只活了24岁的女钢琴家其它作品鲜为人知,但短短一曲《少女的祈祷》,从1856年发表在巴黎一家音乐杂志开始,很快就传遍了世界各地。可以肯定,今后也将奏响在所有的钢琴上——和贝多芬的《致艾丽丝》一样,这几乎是所有琴童的必修课。

三十多年前,我妻子喜欢把《致艾丽丝》和《少女的祈祷》接着弹。这两首曲子我总是同时听的。这使得我每次听就要进行比较,找出它们的异同,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欣赏和理解能力。

我觉得《致艾丽丝》让人联想到一个单纯活泼的少女,《少女的祈祷》中的这位少女则是善良而又赤诚的。看她跪在圣母面前祷告着,仰面凝视着圣像,虔静而略显忧伤。她也许为祈求她生病的母亲早日康复,或者为自己心底的一个秘密心愿的实现,又或许,是为一个偶然的过错在由衷地忏悔……总之,她把心中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倾诉出来了。

“圣母啊,保佑我吧……”

“主啊,饶恕我吧……”

那善良又真诚、单纯而又柔弱的少女形象,通过略显伤感而又不乏柔美的缓慢旋律逼真地表现出来。乐曲的第四次变奏以快板速度出现,似乎让人感觉到少女那激动的无法诉说的起伏心潮。

赤诚而单纯可能是《少女的祈祷》的艺术风格。难怪契诃夫的名剧《三姐妹》要选用它作为配乐。契诃夫的作品时有谐谑感,却是实实在在的,平易近人的。它从不花哨。他选用这首曲子太适合他一贯的朴实无华的写作手法了。

贝多芬的《献给艾丽丝》和芭达奇夫斯卡的《少女的祈祷》用音乐的语言给我描绘出两个少女的形象。两者有共性,又有个性。我用两个也许不够全面的字概括:“艾丽丝”纯真。祈祷的少女赤诚。“诚”也是“真”,故再进一步概括则只需一个字:“诚”。

孟子说,“诚者,天之道也,思诚者,人之道也。”人,总希望自己和别人都能真诚。这两首钢琴小品之所以如此感人,一曲听罢,仿佛灵魂受到一次涤荡,清新了许多,它的光辉使一切虚假和伪善在它面前显得是那么肮脏,究其根源,难道不正是因为“天道”和“人道”,都崇尚这个“诚”字吗?

[值班总编推荐]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

[值班总编推荐]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

[值班总编推荐]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...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